为了深化“大数据+网格化+协理员”机制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完善基层民政经办能力建设,解决基层人力不足问题,早在2019年,察右前旗民政局就率先制定了《察右前旗民政协理员工作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办法》。这两个办法的推出,成功地将大数据与民政救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创新社会救助机制方面迈了一大步,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察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全旗辖5镇4乡,全旗共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59785人,其中农村低保28050人,城镇低保2059人,农村特困人员2329人。
群体基数大,服务需求多是察右前旗民政救助最大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察右前旗民政局制定了《察右前旗民政协理员工作管理办法》,即:村级民政协理员实行“旗聘、乡管、村用”的管理办法,发挥村(居)“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民政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为了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服务于民政工作,察右前旗民政局与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社会救助平板执法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实时上传,影像资料上传率达100%。移动终端综合了录相机、录音笔、高拍仪、扫描仪等设备的功能,减少拷贝、复制、上传等工作环节,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救助信息执法仪还具备定位功能,民政部门抽查低保对象入户时,可以通过导航直接入户。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救助对象,工作人员可上门收集材料直接制作成电子档案。基础数据的进一步完善和准确,为做好分类施保和信息共享、综合救助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在实行“四推进”工作创新机制中,充分体现了察右前旗民政局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推进制度创新,确保“救得了”。相继三次修订察右前旗低保综合认定办法,通过刚性支出核减和劳动力系数核算,在放宽了特殊困难群体进入低保的门槛的同时,也收紧了“懒汉”进入低保的关口,救助对象认定的“筛孔”更加科学和精准,保障了因病、因残疾、因学等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群体能够得到低保政策的救助,也能够将那些有劳动能力却想着不劳而获的人挡在低保的门外。实施低保综合认定以来,察右前旗累计新纳入刚性支出大的低保对象5342人,占目前低保对象总人数的的20.8%,通过对现有低保对象重新审核认定,清理有劳动能力的对象1210人,占清理前低保对象总人数的4.7%。
推进资源整合,确保“救得准”。加强部门协作,健全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对救助申请人家庭人口、财产、社保等信息进行核查,为准确认定保障对象提供可靠依据。加强主动排查,积极构建旗、乡、村(社区)三级联动排查网络,对重残、重病、单亲、高龄等重点对象家庭按季度进行分片定期走访,做到及时发现致困因素、及时预警风险隐患,及时核实困难情形、及时落实救助举措。
推进流程优化,确保“救得快”。将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实施,办结时间较原先缩短20个工作日,大幅提升救助效率。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平台建设,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微信关注“乌兰察布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微平台”公众号或登录“察右前旗民政”公众号,即可自主提交救助申请,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
推进政策延展,确保“救得好”。察右前旗民政局积极主动协调医保、住房、教育等部门,对非察右前旗户籍的低保对象实现身份互认,让在居住地申办低保的非本旗户籍对象也能够在察右前旗享受相应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救助等,进一步增加综合救助含金量。
察右前旗民政局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方设法地把群众关注的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一个一个落实好,解决好。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做着接地气、暖民心的事。(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