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湖水位每年都在下降,用不了10年,岱海湖将彻底消失。”11月23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如是说。
据资料记载,岱海湖每到夏季,湖边绿草如茵,牛羊遍地,湖面上鸳鸯戏水,鸿雁成群,堪称“塞外明珠”。岱海湖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也是内蒙古著名的四大水产基地之一,是岱海流域22万凉城人民的母亲湖,有着“草原天池”和“草原仙湖”的美誉,由于独特的地理地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为179块国家重要湿地之一。
谁”偷”走了岱海的水
上世纪初期,岱海湖最大面积达到180多平方公里,一泓碧水养育了凉城的百姓,经历了半个世纪,岱海湖水面面积锐减到55平方公里。昔日碧波千里的“草原仙湖”因何遭此窘境,是谁“偷”走了岱海湖的水?
乌兰察布市水利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介绍,岱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的诱因主要来自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凉城县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凉城县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摄氏度,流域气候变暖湖水蒸发量增加以及降雨量减少是导致实际入湖水量减少的客观因素;人类活动中,生产生活用水加剧了岱海湖湖水减少,岱海湖流域生产用水占到总量的93.8%,其中农业用水67.2%,工业32%,建筑业为0.5%,三产占0.3%。
而针对湖水锐减的主要原因当地百姓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岱海电厂。这一说法在岱海电厂一期技改简介中也有明确描述,“近年来,岱海电厂一期两台600MW水冷机组采用岱海水冷却是造成岱海湖水位逐年下降,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华社《瞭望》曾撰文指出,“岱海电厂每年可将岱海湖水过滤冷却两遍。”岱海湖早在2005年之前,每年以0.11米的速度缓慢下降,自2005年岱海电厂运营后,岱海湖则以每年0.6米的速度快速萎缩,后经当地采取了关停地下井、水浇地改旱地等一系列措施,使岱海湖水位年平均下降速度保持在0.4米。随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岱海电厂是导致岱海湖水位下降的“罪魁祸首”,但从数字反映岱海电厂的存在使岱海湖消失的时间提前了大约近30年。
保护岱海在行动
面对即将消失的岱海,凉城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岱海实施抢救性保护。“压力前所未有,投入的资金前所未有”。县长尉代青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总结当前对岱海的保护的重要性。
针对岱海湖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凉城县2015年就编制了《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并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复。规划分近期、远期、远景三个阶段进行保护,涉及4大类、29项重点工程。
依据规划,凉城县陆续关停了494眼机电井,岱海湖周围30万亩农田经流转,已有16万亩水浇地改为旱地,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岱海湖节水2千万立方,剩余14万亩也将陆续改造完成;其次是疏浚河道增加地表径流,岱海湖流域22条主河道清淤疏浚已经全面展开,已完成的14条河道疏浚,每年地表径流可为岱海湖增加约200万立方;为遏制用水大户,督促企业升级改造工业节水。为此岱海电厂投资15.39亿元对一期两台水冷机组进行空冷升级改造。岱海电厂一名工程师介绍,2018年底改造完的电厂一期机组“将不再用岱海的一滴水”;为改善岱海湖生态状况进一步补充水源,凉城县规划由30余公里外的永兴湖给予岱海湖抢救性补水,每年为岱海生态补水350万立方。
显然在降水不足、蒸发加剧等叠加效应下,乌兰察布以及凉城县采取的措施虽对遏制岱海湖水位下降及水质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阻止岱海湖消失只是治标。根本措施应该是引黄济岱。
“引黄济岱”标本兼治
据凉城县官方资料显示,“引黄济岱”暂定取水口位于喇嘛湾大桥,取水高程约997m(黄海高程),近年来岱海水位高程约1220m,输水线路需翻越山峰,经省院实地查勘,垂直高差约450m,小于白云供水泵站与白云矿区高程差576m,一次加压实现高流量、高扬程的输水任务不存在技术问题,实行几级加压需商榷;初定南线输水线路水平距离约96km,该距离小于包钢输水工程全长140.5km,远小于中天合创输水管线长度207km,不存在长距离输水技术问题。中天合创输水管线设计输水量3300m3/h(单管),年输水量约2900m3(单管),远期规划铺设双管。“引黄济岱”、乌兰察布输水量管线布设可分期、分阶段布设小管、大管,不存在输送水量的技术问题。
从世界各地来看,内陆湖在没有外部补水的前提下,枯竭消失似乎已成必然。岱海湖距黄河直线距离约100公里,利用黄河丰水期尤其黄河凌汛期的上游来水,引黄济岱是保护岱海标本兼治的主要出路。每年5月黄河凌汛,大量浮冰顺流而下遇到狭窄地段处极易形成冰坝堰塞,给沿途百姓造成生命财产bwin。若此时引黄济岱不仅消除了黄河流凌威胁又补充了岱海湖水源。
凉城县县委书记王文认为,岱海湖不仅是凉城的岱海,也是大家的岱海,岱海在北方生态屏障中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他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岱海湖的未来。(伍 松)